2026
四月
03
【弥撒读经释义】|复活节
复活节
《宗徒大事录》10:34a, 37–43
10:34a 那时候,伯多禄开口说:
历史背景:这是伯多禄在凯撒勒雅(凯撒利亚)哥尔乃略家中所讲的讲道词。哥尔乃略是位义人,百夫长,非犹太人(外邦人),却敬畏天主。这次宣讲标志着福音向外邦人的第一次重大传播。
灵修意义:伯多禄开始为外邦人作证,代表教会普世性的展开。我们也应效法伯多禄,在圣神的推动下勇敢见证基督。
“你们都知道,若翰宣讲洗礼以后,从加里肋亚开始,直到犹太全境所发生的大事:”
历史背景:若翰(即洗者若翰)呼吁悔改,为耶稣的公开传教预备道路。耶稣的活动始于加里肋亚(北部)并逐渐扩展至犹太全境(南部)。
灵修意义:基督徒生命的转变,也从“悔改”开始。我们需接受悔改的洗礼,让天主的救恩在我们心中扩展。
“天主以圣神和大能倾注在纳匝肋人耶稣身上,”
历史背景:这句提到耶稣受洗时圣神降临在祂身上(参见玛窦3:16)。“大能”意指祂的神迹与德能,显明祂是默西亚。
灵修意义:耶稣是被傅油者(默西亚),我们在领洗和坚振时也领受了同样的圣神。我们亦应活出这圣神的德能。
“使他走遍各地,施恩行善,治好所有受魔鬼控制的人,因为天主同他在一起。”
历史背景:耶稣的公共生活中,祂不断施行治病、驱魔、安慰人心等事,体现天主国的临在。福音是具体的救援。
灵修意义:我们要记住,基督徒的使命不仅是传道,也要“行善”,关怀受苦者,协助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人。我们亦应成为主爱的延伸。
“他在犹太人地区和耶路撒冷所作所为的都是真的,我们就是这些事的见证人。”
历史背景:伯多禄强调自己和其他宗徒是“见证人”,亲眼见过耶稣的作为。基督宗教的信仰,是建立在历史的事实之上,不是神话。
灵修意义:我们也被召叫作“信仰的见证人”,虽然没有亲眼看见,却因信德而成为“有福的人”(若20:29)。
“人们却把他悬在木架上,杀死了他。”
历史背景:这里提到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,使用“木架”这个旧约术语(参阅申命纪21:23)。十字架原是羞辱、咒诅,但在基督内变成救恩的标记。
灵修意义:我们注视十字架,不是为了受难本身,而是因为那是爱的顶点。我们被召在生活中背负各自的十字架,联合于基督的苦难。
“可是天主使他第三天复活,而且显现给人,”
历史背景:复活的宣讲是宗徒传教的核心。第三天复活,是旧约预许(参阅欧瑟亚书6:2)的实现。
灵修意义:复活不仅是历史事件,更是我们信仰的核心。基督已复活,死亡不再是终结,我们也在洗礼中与祂一同复活。
“不是所有的人,而是显现给天主所拣选的见证人,就是我们这些在他从死者中复活后,跟他同食共饮的人;”
历史背景:复活后的耶稣显现,是有选择性的,给予宗徒和门徒。这强调了宗徒的权威性,他们是“见证人团体”。
灵修意义:“同食共饮”象征共融——尤指圣体圣事。复活的基督在感恩祭中临在,我们透过圣体圣事与复活主共融。
“他吩咐我们向人民讲道,证明他就是天主所立的生者与死者的法官;”
历史背景:耶稣在升天前命宗徒“使万民成为门徒”,这是一项神圣托付(玛28:19-20)。
灵修意义:基督是终极审判者,但也是慈悲的主。我们要活出信仰,不是因为惧怕审判,而是因为渴望在祂爱内生活。
“所有先知都曾为他作证;凡信他的人,赖他的名字都要获得罪赦。”
历史背景:伯多禄引用旧约先知的传统,指出耶稣是所有预许的实现。名字在犹太文化中象征本体,“奉耶稣之名”即信靠祂的身份。
灵修意义:信德带来罪的赦免。我们在忏悔圣事中体验这种恩赐。基督的死与复活,开启了赦罪的大门,宽恕是复活的果实之一。
总结与灵修反省:
这段选自《宗徒大事录》的复活节第一读经,呈现了基督信仰的核心宣告(Kerigma):
基督受洗,受傅油,施行救恩,受难致死,第三日复活,向宗徒显现,命他们作见证,并赦免信祂之人的罪。
神学与灵修要点:
耶稣是历史中的人物,但祂的生活、死亡与复活超越历史,改变了全人类的命运。
复活是真实的、亲历的事件,不是虚构。我们信的是“活着的主”。
宗徒的见证成为教会传信的基础。我们今人透过圣传与圣经参与这信仰的共融。
救恩的门向所有人开启,包括外邦人、罪人、失落者。
我们也被召做见证人——在日常生活中、在祈祷、在服务中见证复活主的慈悲与光明。
愿我们在复活的光照中,坚信耶稣是“生者与死者的审判者”,更是我们永生的盼望。
《哥罗森书》3:1-4
「弟兄们:你们既然与基督一同复活了,」
历史背景:
保禄写信给哥罗森团体,回应某些异端倾向(如诺斯底主义),这些思想可能贬低基督的真实人性或强调人靠知识而不是恩宠得救。
这句话承接《哥罗森书》第二章的洗礼神学(2:12)——信友“与基督一同埋葬,也一同复活”。
灵修意义:
这是洗礼生活的根基:我们在洗礼中与基督“合而为一”,旧我死去,新人复活。复活不只是将来的盼望,而是现在已开始的生活状态。我们必须意识到自己是“复活的人”,这该成为我们日常行事的核心动力。
「就应该追求天上的事,」
历史背景:
“追求”在原文中是主动、持续的动作(希腊文 zēteite),并非一次性的思想转变,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“生活抉择”。
灵修意义:
复活的信仰带来生活的转向。我们不再专注于世俗的荣耀、肉体的欲望或短暂的成功,而是追求天主的国、真理、圣德与爱。天上的事物是那些使我们靠近天主的现实:祈祷、圣事、德行、仁爱、正义。
「在那里有基督坐在天主的右边。」
历史背景:
这是一句典型的基督颂词(可参阅《咏》110:1),表达基督已升天,参与天主的主权与荣耀。“坐在右边”象征权威、统治与神性。
灵修意义:
我们的复活生命不是空洞的“属灵抽象”,而是与一位得胜、在天上掌权的主共融。这也预示基督正为我们转求,祂的权能临在于我们的挣扎与日常抉择中。
「你们要思念天上的事,不要思念地上的事,」
历史背景:
“思念”(希腊文 phroneite)不只是理性上的思想,也包括情感、意志和取向。
“地上的事”并非指物质世界本身邪恶,而是指那些使我们远离天主的价值观和欲望:骄傲、贪婪、淫乱、自私等等。
灵修意义:
属天的思维是教会对信友不断的呼唤。我们活在世界,但不属世界(参若17:14-16)。一个真信徒要常常反思:我的价值观、选择、目标,是更接近天主,还是被世俗拉走?
「因为你们已经死了,」
历史背景:
这是洗礼神学的重要基点:与基督同死。保禄强调“旧我”已死——那不敬畏天主、随从肉体情欲、自我为中心的我,已藉洗礼被钉在十字架上(参罗6:6)。
灵修意义:
基督徒不再为自己而活,而是为基督而活。若我们真实“已死”,就不会再执着于自己过去的罪性或地上的虚荣,而是愿意放手、悔改、重生。
「你们的生命已与基督一起藏在天主之内了;」
历史背景:
这是极具神秘主义色彩的一句。表达信徒的真正生命已被安放在天主内,这种“隐藏”不是逃避,而是稳固、不受世俗干扰的生命实质。
灵修意义:
我们现世的生命也许在外表上看不出荣耀,但我们在信仰中深知,我们的生命已属于天主,是圣三生命的参与。
“藏在天主内”,表示我们应常在祈祷与圣体圣事中,与基督保持亲密合一。
「当基督——你们的生命显现时,」
历史背景:
这里暗示主的“再来”或“显现”(希腊文 phanerōthē)。这不是隐藏的复活主,而是显明一切真理的再临基督。
灵修意义:
耶稣不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,而是我们整个生命。在世界无法完全看清我们的身份与价值,但在主显现时,我们的真正尊严将被揭示。
「你们也要和他一起在光荣中出现。」
历史背景:
这句呼应《罗马书》8:17:我们若与基督一同受苦,也要与祂一同受荣。这是一种“末世盼望”的神学表达。
灵修意义:
复活节的喜乐,不只是因为基督复活了,更是因为我们也要与祂一同复活、进入光荣。我们的目标不在于今世成就,而在于永恒的共融。信德的旅途有痛苦,但终点是光荣。
总结与灵修反省:
《哥罗森书》3:1-4 是复活节的重要默想经文。它告诉我们:
核心教义与灵修方向:
洗礼使我们与基督一同复活
我们现在就已经活在新生命中,不能继续活在旧人的习气里。
信仰生活是“属天”的追求
我们不能沉溺于地上的虚荣或短暂的欲望,而应把心定在天上的永恒、真理与爱德上。
我们在基督内的生命已藏于天主内,终将显明于光荣之中
这是我们希望的源泉——尽管现在看不见,但将来我们将在基督内完全成就。
小小灵修建议:
复活节期间,每日醒来可默念一句:“主,我的生命藏于你内。”
时常提醒自己:“我是一位已复活的人,我活出复活了吗?”
借由圣体圣事,深化与基督的共融,在祂内建立“属天生活”。
《若望福音》20:1-9
「一周的第一天清晨,天还没亮,玛利亚玛达肋纳来到坟墓那里,看见墓门的石头已经移开了,」
历史背景:
“一周的第一天”是主日,即我们今天称为“星期天”,也是基督徒聚会的日子(主的日子,Dies Domini)。耶稣是星期五被钉,星期天清晨复活,犹太人传统的“第三天”。
“天还没亮”强调一种象征性的黑暗状态,表示玛利亚带着悲痛、困惑而来,尚未领悟复活的真理。
灵修意义:
玛利亚玛达肋纳爱主之深使她成为复活最早的见证者之一。尽管不明白,她仍然忠诚地前来寻找耶稣。天主常以“空的坟墓”来揭示满溢的恩典。
在我们生命的“黑夜”中,当我们仍忠于寻找主,复活的曙光便悄然来临。
「就跑去告诉西满伯多禄和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,」
历史背景:
“耶稣所爱的门徒”指的是若望本人,这种称呼表达亲密而谦逊。他不以名自居,而以“被爱的人”身份写作,提醒我们每个门徒的根本身份就是“被耶稣所爱”。
灵修意义:
玛利亚一得知情况便跑去通报门徒,显示她成为“福音的使者”。今天的信徒也受召将自己与主相遇的经验,传达给他人。教会的复活宣讲,始于一位忠诚、心痛而又殷切寻找主的女子。
「对他们说:『有人从坟墓中把主搬走了,不知道把他放在哪里了。』」
历史背景:
这表明门徒尚未理解耶稣复活的可能性。玛利亚自然地假设耶稣尸体被人移走。这种反应真实地反映了门徒初期的困惑与哀伤。
灵修意义:
信仰的旅程往往由“不明白”开始。天主允许我们经过“不见却相信”的阶段,慢慢引我们进入更深的光明。我们在困惑中也可亲近主,因为复活的信仰不是建立在人的逻辑之上,而是天主的启示与经验。
「伯多禄和那另一个门徒就动身往坟墓那里去。两个人一起跑,但是另一个门徒比伯多禄跑得快,先到了坟墓那里。」
历史背景:
伯多禄是宗徒之首,但若望年轻、热情,跑得快。他的尊重表现在先到却不进入,给了伯多禄以“首位”。
灵修意义:
信仰有时是不同性格与使命的协同合作。若望象征直觉的爱,伯多禄象征权威与理性判断。教会的信仰也需要这样的爱与真理同行。
在属灵生活中,有时我们如若望热情先行,有时如伯多禄稳健踏实,二者都被主使用。
「但是他并没有进去,只是俯身向里面看,看见殓布已放在地上。」
历史背景:
“俯身”是尊重与期待的姿态,象征门徒尚在观望、思索。殓布是裹尸布,通常带香料(参若19:39-40)。
灵修意义:
在复活的奥迹面前,我们也应带着敬畏之心俯身——不是贸然判断,而是祈祷、默想、等候主的启示。信仰不是浮躁的反应,而是深层的领悟。
「西满伯多禄随后也到了,走进坟墓,看见殓布已放在地上,」
历史背景:
伯多禄按他的领导身份,走进坟墓作查验。福音中尊重其作为使徒团领袖的地位。保禄也曾记述“主曾显现给刻法(伯多禄)”(格前15:5),暗示他可能是最早见到复活主的门徒之一。
灵修意义:
领导者也需要“进入坟墓”,面对空虚与神秘,在其中辨识天主的作为。信仰的领导不是建立在完全理解之上,而是在踏入信仰经验中寻找光明。
「也看见耶稣头上的那块头巾卷着放在另一处,没有和殓布放在一起。」
历史背景:
这是细节丰富的目击者陈述。头巾(soudarion)是包裹耶稣头部的布条,若是盗尸者作案,不可能花时间把布叠好,且放在一旁。
灵修意义:
这显示出一种“秩序感”,预示这不是混乱、亵渎或恐惧的场面,而是带着神圣宁静与神秘的新生之迹。主的复活不是暴力的挣脱,而是生命的光荣化,超越自然却不破坏自然。
「那时,先来到坟墓的那个门徒也进去了,一看见就相信了。」
历史背景:
若望在此见证了自己“在看见空坟墓和殓布后就信了”。这是极深的信仰直觉,不靠主显现、也不靠说服,仅凭迹象便已信主复活。
灵修意义:
这是新约信德的典范:“没有看见就相信的有福了”(若20:29)。这是教会今日对每位信徒的邀请——不是靠眼见,而是靠心灵的感悟、圣神的启示而信。
「他们那时候还不明白:『耶稣必须从死者中复活』的那段圣经。」
历史背景:
这里指出尽管已经信了,但对圣经的预言(如依53、咏16)尚未有深入认识。这也为教会后期“释经传统”的发展铺垫基础。
灵修意义:
信仰之路是逐步展开的:先是感悟的信仰,然后是更深的理解。天主不会要求我们立即完全懂一切,但祂邀请我们在相信中不断追求理解,直到心灵与圣言结合。
✨ 总结与复活节默想
这段福音以“空坟墓”的目击者为核心,开启复活信仰的黎明:
神学与灵修重点:
复活不是空洞信条,而是活生生的经验
透过忠诚的寻求(玛达肋纳)、行动的探索(伯多禄)和爱的直觉(若望),信仰的光开始破晓。
信仰始于“不完全明白”,但愿意走近、进入、俯身
若望先“看见就相信”,尽管还没完全理解圣经;信仰并不要求我们先明白一切,而是愿意让主引领进入奥迹。
复活的信仰建立在爱与忠诚中
那些爱主至深的人,尽管在“黑夜”中也会前来寻找祂,正是他们最早见证光明。
灵修建议(复活节适用):
清晨祈祷: 在主日清晨阅读此福音,象征走向“空坟墓”,祈求信德。
圣体朝拜时默想: 在主“外在不在”的沉默中,细细感受复活的临在。
爱德行动: 成为“福音的玛达肋纳”,将你与复活主的相遇,化为见证与服务。
